一束薪火,点燃生生不息的梦想;一窑瓷器,承载郁郁苍苍的艺术。
东阳自古就是陶瓷生产的基地。巍山发掘的三甘塘横穴窑系东阳第一座窑,出土了一些陶片,最典型的是一袋状足的陶片,显示出良渚文化晚期时代特征。经历商周、春秋战国、秦汉的印纹陶和原始瓷时期,到东汉时东阳出现了成熟的瓷器。自唐之后东阳瓷业进入鼎盛期,窑址星罗棋布于境内各地。唐代东阳已烧制出温润如玉的青瓷,最典型产品为歌山窑的青瓷葵花豆。而在五代北宋时期,葛府窑瓷器引领一代风骚。宋代东阳瓷器高产优质,进入千家万户并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辐射四海八荒。熊熊窑火一直燃烧到清末,即便国是凋敝亦未能熄灭,虽风雨飘摇却一息尚存,伏脉千里孕育东阳现代制瓷业。
虎鹿燕山窑古窑址内宋代匣钵叠烧青瓷碗残件
7月16日,入伏首日,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文史研究员,会同市文博部门工作人员,走访我市境内的几处古窑址。两天时间内,专家们叩问琳琅碎玉,循脉东阳瓷业,为东阳龙窑烧制青瓷技艺的当代转化,为婺州窑文化体系的东阳传承,探源存史。
东阳曾为婺州窑重要产地
此次调研的古窑址主要是葛府窑、歌山窑、燕山窑及茶场窑等四大窑址群落,分布于南马、歌山、虎鹿、巍山等镇。
年已七旬的赵一新是金华市博物馆退休专家,1982年从杭州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后,他就参与了婺州窑窑址分布情况复查。1984年,金华地区在巍山镇搞文物复查试点工作,他和金华地区文管会办公室主任贡昌前来东阳,发现了良渚文化晚期的三甘塘陶窑遗址,其开创了东阳用窑烧陶瓷的历史,把东阳的陶瓷制造史推进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。
歌山窑古窑址内瓷器残件
从1982年至1983年10月,赵一新几乎走遍了东阳全境,这也是作为东阳人的他首次全面了解家乡陶瓷历史。“除了毗邻磐安的玉溪乡,东阳其他地方我都走遍了,看到了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窑址。”也就是通过这次复查,东阳窑体系有了许多发现。“除了没有发现魏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窑址,其他时期的古窑址在东阳都有发现。但是魏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瓷器,在东阳墓葬中有所出土。因此东阳的陶瓷制造史是一脉相承的,并未断链。”
此次考察的四大古窑址,赵一新说它们都是宋代婺州窑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其中歌山窑马龙山出土了唐代与宋代双层窑,即一座北宋天圣年间的古窑,叠压在唐代古窑上面。这种情况较为罕见,足以证明当时这里的瓷土资源非常丰富。而南马葛府窑是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代表,有30多处窑口,面积达163450平方米,出土了丰富多元的窑具以及瓷器,是东阳古窑址中产品结构最丰富的窑址群。无论是歌山窑还是葛府窑,因为瓷土质量佳,烧造技术好,所烧制的瓷器都非常精美,曾经承担了部分贡瓷的烧制任务,而且曾出产著名的“秘色瓷”。
巍山茶场的碗窑山窑址、虎鹿燕山窑址则是南宋时期的窑址。这一时期,经过长期消耗,优质瓷土已枯竭,所产瓷器质量有所下降。在碗窑山窑址,大家发现了大量乳浊釉瓷器碎片,其胎质因为富含铁元素,故呈深灰色,釉色呈月白或蓝色,区别于北方富含铜元素的钧窑瓷器,是南宋时期东阳瓷器的代表性产品。属于燕山窑群落的绣屏院自然村则以出产韩瓶为特色,其村名就从“烧瓶窑”转化而来,至今村民基本上是当时窑工的后裔。
历史现场重温东阳窑辉煌
站在山坡上,如果不是脚边随处可见的碎瓷片提醒,一般人根本想不到这里曾是东阳最繁忙的瓷窑——位于南马镇葛府村来龙山上的葛府窑主场,昔年曾有6条龙窑,山脚下有一口名为蔡大塘的池塘,就是因采挖瓷土而形成,面积达50亩。在东阳,几乎每个大型窑址附近,都有这样的池塘。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华柯说,从这种塘里采得的瓷土俗称青膏泥,色泽灰白,富于油性,是上好的制瓷泥料,烧制的瓷器胎骨呈灰白色。而在五代至宋代时期金华其他地方的窑口,所产的瓷器胎骨基本上是灰色、灰黑色以及深灰色。凭借这种优质瓷土,东阳所产的瓷器就把婺州窑其他窑口的产品甩出了几条街。而位于来龙山西面的苞竹自然村,昔年曾是葛府的后花园,村内曾有6条龙窑,属于葛府窑重要的分支。村民说,挖去山上的浮土,底下依然是瓷土。昔年取瓷土的地方如今也已成为池塘,俗称彰古塘。而苞竹的山上还有一种白色石块,取风化后的石块碾碎就是高岭土,也可用于制瓷。
巍山茶场碗窑山古窑址内宋代乳浊釉瓷器碎片
千年的沧海桑田,葛府窑已难窥原貌,但依然可以看出地表遗留的碗、盘、碟、瓶等残件,基本上都有精美的花纹,诸如莲瓣纹、菊瓣纹、水草纹、葵纹、弦纹等。这些花纹正是葛府窑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。赵一新回忆,当年在这里发掘的数块瓷片,花纹极为精美,被金华市博物馆收藏。
在为中国瓷器贡献了东阳审美艺术之外,葛府窑还把青瓷烧制技术往前推动了一大步——这里的龙窑依山坡而建,长达约50米,而唐代歌山窑的长度约为30米。瓷窑长度增加,则意味着瓷器产量增加,还有就是烧窑温度增加。这一切都说明当时烧窑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,也意味着当时东阳瓷器生产进入了鼎盛期,大量精美瓷器进入平民之家。
种种证据表明,葛府窑与歌山窑是北宋时期东阳最重要的两大瓷窑。特别是葛府窑,作为当时的制瓷“龙头企业”,带动了周边村庄在16个山头建起瓷窑,近者如苞竹、瑶仪、下格,远者如安恬、下和堂、东庄等,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。
整个宋代,东阳瓷窑的专业化生产已达到了较高程度,分工明晰,因此各个窑口产品结构清晰。像葛府窑在来龙山上的6条窑就各司其职,烧碗和烧瓶都有专门的窑口。苞竹的瓷窑亦是如此,村民说十多年前村里在黄草山脚建厂房,结果挖出一座古窑,里面都是瓷瓶。而南宋时期的巍山茶场佛堂山窑址,出土的基本上是碗,因此被称为碗窑山。差不多同期的燕山窑,窑址主要分布在燕山村和绣屏院村,分别形成了以碗盏类和瓶类产品主打的窑口。
在燕山村的古窑址内,大家还发现了多叠粘连的瓷碗残件,每叠多达五六个。赵一新说,这也是南宋时期东阳窑生产的一个特色。北宋时期碗叠烧不多,最多就三四个碗叠烧,且是偶尔为之。但到南宋时期,叠烧成为常态,常常是五六个碗叠在一起烧,这虽然节约了窑的空间和烧窑成本,但也导致了瓷器质量下降。所以,到元代时,因为优质瓷土枯竭、烧窑技术粗糙,东阳瓷业走完了它的古代之路,风光不再。
千年窑址融入乡村文旅业
随着窑火熄灭,古窑进入沉睡状态,直到1956年全国第一次文物资源普查,它们才重新进入专业人员视野。在那次普查中,文物管理部门对歌山窑、葛府窑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古发掘,之后两大窑址被挂牌保护,成为省级文保单位。进入本世纪后,苞竹、瑶仪、茶场等地的几处窑址也相继被挂牌保护。但不可否认,受种种条件限制,各窑址的保护依然处于原始阶段,且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,一些小规模的窑址甚至已经消失。
如何激活这些沉睡的资源,让其为东阳建设强市名城赋能?属于葛府窑体系的苞竹和瑶仪已经先行一步,开始谋篇布局“古窑+”文章,使其发展成为乡村文旅业的重要引擎。
文史研究员在葛府窑遗址调研
早在2018年,苞竹就建成了市“十美村”。该村的黄草山、上前山、银棠山、馒头山、下前山、官桥山、前蔡山等小山,属于来龙山的延伸部分,都是当年取土、烧窑之地。村里在山脚下筑起粉墙黛瓦的围墙,建成了竹苞松茂公园。园内以石板、木条铺路,又用柏油路面的自行车道将几座小山串珠成线,缀以溪流、石潭、竹园等景观,人行其间,穿花拂柳,无上清凉。此公园的核心景观就是葛府窑遗址,村里专门挑选地表显露瓷器残件最明显处,建造了观景台。人立于台边,可以清晰看到钢化玻璃板下面的残瓷。村干部说,经过数年的建设,苞竹已形成了观古窑、摘水果、赏竹园、骑行等一体化旅游项目。
毗邻苞竹的瑶仪旧称窑村,过去是窑工集聚区。村里的窑头山、前山头当年都有窑址。从2018年起,瑶仪借窑生财,办起乡村美食节,建成村口七星北斗公园、美食文化街、越野基地、共享田园等。七星北斗公园内的苦槠树上疤痕累累,村民说是昔年窑工食不果腹,取其枝叶制作苦槠豆腐所致。村内的古窑址如今已被封闭保护,目前村干部正在争取各方力量,立项建造窑文化博物馆,以此盘活村内的旅游资源。
窑火已熄,但村民对古窑址的敬惜之心,犹能让人感触到深埋于地下的窑温,脉脉此情,终有所诉!
一审:董之震
二审:黄祥
终审:陈一点